在线测评
在线测评

北方人人均180?!南方人搬到北方,能“继承”长高buff吗?

2025年07月24日
分享:

图片


最近刷到个评论:在广东185的高度扫射一圈命中0个人。(广东人:你礼貌吗???)


话又说回来,确实存在南方人个头娇小,北方人均“巨人”的刻板印象,特别是东北的大哥姐妹,身材高挑、高大威猛。因此,也让一些家长产生了念头:


是不是搬到北方生活,

孩子就会长得高点?


图片

图源:某书帖子


南北方身高差距真有那么明显吗?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?搬家到北方对身高改善有无帮助呢?




01


东北人跟大葱一样高,真的吗?



不同省份、地区之间,身高差距到底是否悬殊?我们来用数据说话:


图片

数据来源: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(2020年)》


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报告显示,我国青壮年男性平均身高在169.7cm,女性则是158cm;超过平均值的多集中在华北、东北地区,低于平均身高的大部分在赣、粤、湘、闽等省份


如果拿最高与最低的省份算一算身高差,最多甚至达到10cm的程度。


悬着的心终于死了,原来南北方人的身高差距确实还不小,难怪有网友说:人生的分水岭是“羊水”……好像也对呢?


不过这个数据也只是匀下来的身高,即使第一梯队的山东人,也不是人人皆姚明,个个赛大葱的。


图片

图源:某书帖子




02


那么高,北方人都吃啥长大的?



南北身高差异真是文章开头某书帖子所说的,“天气湿热加速骨头闭合,天气寒冷刺激生长激素分泌”的原因?


图片

抛开别的,小编认证广东确实是“破天气”


环境因素


 气 候 

或许用「伯格曼法则」能解释,1847年,德国的生物学家卡尔·伯格曼描述了这样的发现:


观察不同地区的同一种恒温动物,你会发现寒冷地区找到的个体往往体型更大,而温暖地区发现的个体往往体型较小。


动物皮肤有个重要的功能:散热。随着体积增加,相对体表面积(即体表面积与体积之比)变小,有利于保存能量、防止体热散失;在温暖的气候中,体热需迅速散失,相对体表面积高,便于冷却身体。这就是为什么北方人普遍比南方人要生得高大。


图片
图片

北南方红狐体型差异:

北方红狐体型大、耳朵短,南方红狐小巧、耳朵尖长


所以南北方不直接影响骨骺闭合和生长激素分泌,而是间接“改造”人体,使得我们更有地域适应性。


 日照与维生素D 

北方纬度较高,夏季日照时间长且角度更适宜,人体皮肤在阳光下合成维生素D的效率更高。维生素D对于钙的吸收和骨骼健康至关重要,充足的维生素D有助于儿童青少年达到更高的生长潜力。


南方虽然阳光充足,但高湿度、多阴雨天气以及强烈的紫外线(可能导致防晒行为增加)可能影响了实际的有效日照时间。


饮食习惯差异


南吃米北吃面,小麦蛋白质含量范围在10%~15%之间,水稻则在8.0%~11.0%,北方主食的蛋白质含量相对更高


另外,北方畜牧业发达,经常摄入猪牛羊等红肉;南方喜禽类、水产类等白肉,红肉的脂肪含量高于白肉


从全国各省人均奶类消费量来看,北方总体数据也高于南方。在数千年的饮食习惯影响下,北方人体格渐渐变得比南方高且壮硕。


图片

分地区居民家庭人均主要食品消费量(奶类)

数据来源:《中国统计年鉴2023》 国家统计




03


南方人搬去北方住能长高

逆天改命还是痴心妄想?



很遗憾,人体族群特征变化的过程很漫长,衡量时间以百年甚至千年为单位,短时间的地域气候变化对孩子的身高增长几乎没什么影响


计划搬去北方的家长,估计也只能对孙辈的孙辈的孙辈起到一些微乎其微的作用。比起讨论“该不该”搬,更大可能是得到“努力努力白努力”的结果。


我们要知道,「遗传」才是影响孩子身高结果的最重要因素(测完爸妈身高数据,点这里👉🏼预测孩子成年终身高)。


如果南方人想逆风翻盘,能做什么?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:营养+运动+睡眠


营 养


1. 均衡饮食:确保孩子食物多样,摄取均衡的营养,包括足够的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质、维生素、脂肪和矿物质;

2. 优质蛋白摄入:多吃肉类、鱼类、豆制品和蛋类;

3. 钙质补充:摄入牛奶及奶制品、深绿叶蔬菜;

4. 少吃高糖、高盐和深加工食品。


图片

图片来源: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


运 动


每天进行0.5~1小时的中高强度运动(心率达到120~140次/分钟),如跳跃性运动。适量运动有利于促进生长激素分泌,刺激骨骼生长。


睡 眠


生长激素分泌高峰一般出现在孩子入睡后60~90min(≈深睡眠阶段),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高增长。建议学龄前儿童每天睡够10~13h,学龄期儿童睡够9~11h。


图片

图源:自己做哒



【参考文献】

[1] 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(2020年)》,国家卫健委

[2] 庚镇城. (2011). 达尔文新考 (第2版).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. (第142页)

[3] 刘慧,王朝辉*,李富翠,李可懿,杨宁,杨月娥. 不同麦区小麦籽粒蛋白质与氨基酸含量及评价[J]. 作物学报, 2016, 42(05): 768-777.

[4] 陈能;罗玉坤;谢黎虹;朱智伟;段彬伍;章林平. 我国水稻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及与米质的相关性研究[J]. 作物学报, 2006, 32(08): 1193-1196.

[5] 《中国统计年鉴2023》 ,国家统计局


【免责声明】

本文数据更新于2025年7月。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医疗、健康、用药的科普信息,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,不构成用药建议,出现相应症状应当及时就医并遵医嘱用药。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。对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议,请给我们留言。

新广告法说明:

根据广告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所有页面不得出现绝对性用语,健高儿科支持广告相关管理要求,为了不误导客户,页面明显区域已排查修改。根据广告法与市场监管部门指示,在此郑重声明:本平台所有页面上的绝对性用语在此声明前全部失效。如果图片表述、文字表述等因素使客户产生误导、歧义、联想的,请联系我们。

注:部分图片来源包图网